2023 回顧
年末了,想寫一些今年的回顧,主題大致是
來源
參照的媒體主要有自然雜誌、 ScienceNews、 明日科學、 公視 等等。
環境¶
今年最重要的事情,我認為是環境。 2023 是有紀錄以來,最熱的一年。
今年平均氣溫比 1850 年到 1900 年的平均氣溫高出 \({1.3}^\circ C\), 除了成為歷史新高, 更是即將達到不可逆的 \({1.5}^\circ C\), 其中十一月甚至突破 \({2}^\circ C\), 且連續一百多天超過 \({1.5}^\circ C\)。
高溫導致了大量的火災,進而導致本年最差的空氣品質, 不過研究發現,氣溶膠其實有助於反射太陽光和加速氣溫的降低, 換句話說,雖然火災頻繁,但是並沒有嚴重地影響地球暖化, 反過來說,淨化城市會因為氣溶膠的減少而加速暖化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幾十年來野火造成的碳排一直在減少, 主因是森林砍伐導致森林地區的降低, 但相關的碳排規範預期未來仍會被建置。
暖化導致冰線退縮,海平面也隨著融冰上升。
高溫加速雪蟹新陳代謝, 導致大量雪蟹死亡; 珊瑚礁因熱死亡; 位於巴西的極端乾旱導致亞馬遜河豚的死亡; 首次證明出氣候暖化會直接影響北極熊的生存; 蚊子從熱帶地區漸漸遷移到中高緯度,讓部分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危機; 極端氣候導致 4310 萬孩童流離失所; 但人們卻更傾向居住於在海平面上升時風險更高的地區 (例如,沿岸地區),這提高了未來處理災害的成本。
自然雜誌的文章中說明了, 人體怎麼處理熱、會帶來哪些影響,最重要的是要怎麼做好防治避免熱傷害; 也在這篇文章 完整的說明氣候變遷的進展, 展示人類需要於什麼時候降到多少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 以及政策的經費分佈、使用能源比例、國家進展等等。
規範¶
COP28 在 2023 年底展開,相關規範的簽訂也牽動著世界未來走向。 除此之外,也有一些論文討論相關展望,例如 處理塑膠的進度實在太緩慢, 預期於 2024 簽訂相關規範來加速處理、 因應綠能發展去重新調整電網的設計
COP28 的內容也耐人尋味, 高度開發國家首次願意支付金錢 幫助因其碳排而受影響的低度開發國家,儘管金額有限且「受影響」的定義仍然困難; 也首次被提及到降低食物的開發,例如肉食的減少; 也首次考慮空調的碳排。
核電和再生能源的使用,被要求提高3倍。 至於台灣,儘管綠能的成長速度很快,但其於總發電量的佔比仍低, 希望 2030 可以讓綠能佔比達到 3 成。
儘管部分作法仍在草擬且抽象,但也可以看到已經有很多成果, 例如澳洲今年達到負電價、 中國建構全國最大單體光伏治沙的工程。
2015 年的巴黎協定也首次於今年針對各國進展進行盤點, 但相關政府的政策卻仍逐步增加碳排。
雖然正視了很多問題,但是環保仍是一條漫漫長路,最後引用一段話來總結:
化石燃料的汰除不是要或不要,而是何時。
生物¶
生物一直是我感興趣的主題, 了解物種的保育、生物的機制、醫療和基因的作用是一條充滿著樂趣的道路。
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今年針對人類的發現吧!
- 經過了十年,歐洲花了六億歐元的人類大腦專案終於完成, 透過電腦模擬受刺激的反應,而其他國家的人腦專案仍在持續著;
- 世界最大的人腦地圖和 基因地圖也在今年推出, 旨在精準定位指定的細胞和基因位置,加速醫療研究;
- 人類的 Y 染色體的解碼完成, 因為重複性的片段,早期認為無用的染色體其實決定了很多事情;
- 在計算人類細胞的數量時,會發現越小的細胞越多, 但是他的總質量會和那些大而少的細胞相同, 這種特徵甚至能推廣到其他生物系統上。
接下來是非人的生物研究。
- 波多黎各培育短毛乳牛讓牠們更耐熱;
- 打破藍綠藻的細胞壁讓他可以成為治療傷口的利器;
- 研究發現蔬果的微營養含量降低,並被碳水化合物取代;
- 昆蟲的變態會重組整個神經元的連結,而非單純的製造新的細胞;
- 透過基因,成功讓果蠅進行無性生殖;
- 透過基因,讓雞隻對禽流感免疫;
- 酵母菌,世界首個超過一半 DNA 都是合成出來的生物;
- 透過新的成像技術,對光合作用的部份變化有新的認識
以下是保育和生物機制。
- 每隔數年的蟬潮於今年再起, 並且最新研究顯示蟬吃的是植物之液;
- 鳥類數量的持續降低;
- 花蟹和魚在台灣的保育;
- 透過快速分別公母蟹來降低螃蟹的壓力;
- 深海魚類的新商機,但是過地開發將會影響其把碳帶進深海的能力;
- 世界最大的樹,佔地 44 萬平方公尺,被證實全林為一株;
- 企鵝每次小睡四秒鐘,每天共睡約 11 小時的特殊睡眠機制。
- 家畜動物擁有複雜的精神生活, 豬會釋放被困的同伴、山羊似乎無私的幫助其他羊獲得美味佳餚而牛可以接受如廁訓練。
- ScienceNews 精選的本年度最佳動物故事。
醫學¶
醫學突破的獎項很多,因為這是很實際的科學發明或突破。
- 今年諾貝爾獎頒給 mRNA 的相關倡議者, 鼓勵他們在新冠肺炎的疫苗製作上的貢獻;
- 優化腫囊性纖維化的治療,獲得本年 breakthrough price;
- 找出為什麼乳癌這麼容易轉移到脊髓,因為一種特殊蛋白質在作祟;
- 透過奈米電線指定攻擊癌細胞;
-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,用於治療白血病, 一次治療要兩百萬美元;
- 塑造骨骼的基因探討;
- 人類已知第三個從愛滋病中完全治癒的患者;
- 使用 Deep brain stimulation, DBS 治療抑鬱症的系列文章;
- 人類首個全眼移植案例;
- 透過人工智慧檢測阿茲海默症;
- 也透過人工智慧分析腦細胞的即時電子訊號, 辨識出想要發出的言語;
- 攜帶醫學中,使用低功率廣域網路。
前面列舉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突破,當然也有一些專業編輯的精選, 不過我認為最有趣的是:減肥藥物 GPL-1。 ScienceNews 也說明為什麼減肥藥在今年的盛行。
數位¶
Nature 首度把非人列進年度十大優秀科學家中, 這個非人就是 ChatGPT。 並列出了五個對研究有用的 AI 工具:
- Consensus:主題相關的問答,以學術共識為依據回答;
- Elicit:用於構思想法和摘要論文的好工具;
- Scite:提供詳細的真實引用清單;
- Research Rabbit Rabbit:可以了解你的興趣並生成推薦閱讀的論文;
- ChatPDF:能夠上傳論文並開始對其提問。
這些工具可能也造成論文的氾濫, 例如今年論文被退稿的數量超過一萬件,達到歷年最高峰。 這些狀況也進一步造成人們對 AI 工具的隱憂, 例如今年參與國會質詢的 OpenAI 執行長、 歐盟開始建置相關規範和 一些討論中的安全網, 不過也不是每個專家都同意, 例如 Meta 的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, 而專家的看法分裂增加了政策制定的困難。
這又會帶到一個一直以來都存在的議題,AI 有意識嗎?他會脫離人類的控制嗎? 長期研究命題的教授也列出清單來提供我們指標來驗證這件事。
ChatGPT 帶來的 AI 潮流正影響著世界, 並且沒有趨緩的跡象,這邊簡單提幾個個人認為特殊的影響,但是要知道這真的只是冰山一角。
- 設計組合語言中的排序演算法;
- 無人機競速、 數學類型遊戲的優勝;
- 首個把執行長的位子讓 AI 來當的公司;
- 壓縮資料的演算法;
- 天氣預報, 這是老議題,但是一直沒有有效的運算能夠匹敵人類設計出來的公式;
- DeepMind 的人工智慧17 天內設計出 41 個無機物;
- 模擬人類大腦 的人工智能,以低功耗為特色,這也側面說明了人類大腦的高效性。
不過高運算,代表著高耗電高碳足跡, 除此之外愈來愈珍貴的水資源,亦是資料中心的主要耗材, 也因此,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商業數據中心丟入海中的國家。
AI 也有一些缺點。 自然雜誌列出了一些以 AI 發展科學的注意事項, 外國也有一家高級超商撤除效率過低的自動結帳功能。
通訊、汽車、機器人¶
成熟的通訊技術,進一步造就了現代社會中發達的網際網路。
- 中國正式啟用 5G 廣播,以後收看電視亦是用高速通訊;
- IEEE 通過 Li-FI 新標準, 高穩定高頻寬,可惜低擴張和無法隔牆通訊。
一篇有趣的極客公園文章,說明機器人是下一個劃時代產品, 愛范兒也有一篇針對汽車作業系統的討論和未來展望。
這些無聲的變革,都是一塊一塊積木,讓機器學習的應用, 逐漸堆高到讓人難以預測的模糊未來,我想這也是科技進步的魅力吧。
科技¶
ScienceNews 的年度摘要 和年度十大青年科學家, 當然自然雜誌也有相關精選, 以下列出我認為今年重要或有趣的科學議題。
- 核融合在去年利用人工智慧有所突破, 今年則是共發生了四次的點火事件,也就是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, 也有開發出一些冷塗層優化核融合的進行;
- 怎麼公平地把不對稱的蛋糕一分為二?
- 流體力學中,對於流體的假設存在近八十年的錯誤;
- 滲透壓的新發現,並非濃度驅動,而是膜內壓力;
- 今年破解了 1974 年以來的問題,組合後的形狀永不重複的幾何圖形;
- Meta Quest3 和蘋果的 VisionPro 的比較,帶出 LED 的技術之爭;
- 全息動物園,減輕動物負擔。
宇宙¶
印度成功登入月球南極 (ScienceNews、 Nature), 而且他們還把下一階段的突破訂在探索太陽。
在這次探索中,成功找到月球的氧和硫, 該探索任務也在抵達後不久完成任務開始進入休眠期, 等待下一期的月球任務將之帶回。
早在 1969 年,人類就首次登上月球了,但是為什麼人類探索月球的進展會這麼緩慢呢? 因為這種探索任務的失敗率高達 50%, 在投資成本和風險如此高的情況下,勢必會面臨著很多挑戰。 當然,各國也信誓旦旦地想要成為下一個突破的國家, 其中日本還以玩具為發想 ,設計出相關的太空攝影機器人。
日本太空船已經著陸
於 2024 年著陸,但是跌倒了😂
隨著去年偉伯望遠鏡(照片集)的發送, 越來越多早期的猜測都已經失準, 宇宙中有某些東西需要重新開始思考了, 中國也在今年啟用最新的天文望遠鏡天眼, 和全世界最大的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。
以下是一些宇宙相關的議題和發現:
- 最遠的恆星,Earendel
- 總結了一些觀測重力波的方法;
- 觀察到最富能量的宇宙爆炸事件;
- 七年前的小行星探測任務,被成功送回, 但是目前仍因為卡死的螺絲而拆不開樣本保存箱。
卡死的螺絲已經解開
已經於 2024 2月解開,完整取得裡面 121.6 克的內容物(雖然其中約 60 克在先前已經倒出)。
量子¶
未來的科技方向量子技術無疑是重中之重, 且大學正逐漸把相關人才匯入到企業中。
一個技術如果只限縮在專業的博士生上,他將不可能成功。
— 於 IBM 工作的量子物理學家 Olivia Lanes
量子技術都是緩慢而堅實的,在讀相關教科書時,注意到隨著早期的爆發式發現(標準模式中的各個元素), 現代的量子理論都開始思考其內部本質和交互的影響,這些理論也變得非常抽象和困難。 在閱讀相關新聞時,其實很多內容看得不是很懂, 但是仍盡量整理出一些有趣或重要的突破,嘗試在困難與務實中間取得平衡。
- 電子的新型態發現;
- 透過調整能階跳躍的難易度,來模擬黑洞的物理特性;
- 數周仍能維持準確性的原子光束時鐘;
- 年中轟動一時的韓國室溫超導體新發現與其沒落, 這篇也說明了高溫超導體的應用;
- 量子位元變得更穩定了;
- 第一個擁有 1000 量子位元的晶片;
- 硬幣大小的粒子加速器。
綠能¶
綠能的發展影響著地球的氣候發展,看著越來越多相關的研究和落地,著實讓人感動。
- 太陽能的回收是近年很熱門的研究領域,甚至可以說是新一代的綠金,早期都切碎然後燃燒,很浪費。 有人使用刀片切割, 也有人用微波, 也有人利用清潔機器人延長其壽命;
- 除了綠能減碳,也有一些補探方式, 例如濕度捕捉炭;
- 減碳之外,針對塑膠的處理也越來越重視, 例如可變成海洋生物食物的塑膠和 透過磁性顆粒去除微型塑膠;
- 隨然電動車的產量達到歷史高峰, 但是電動車因為重,所以製造的環境塑膠更多。 挪威也發現,比起鼓勵電動車,更應該鼓勵行走,故而取消電動車的補助。 不遑於電動汽車,綠能客機也成功飛越大西洋, 完成階段性的突破。
能源開發相關:
- 冷媒冷氣加速地球暖或,新方法透過電熱場進出電場,達成冷熱交替;
- 好的綠能系統,例如英國的潮汐發電, 也需要有好的儲電系統,例如 4GWh 的儲熱發電廠;
- 使用繩子採集鋰的新方法;
- 鈣鈦礦太陽能的效率突破;
- 氫是瑞士刀,在未來的綠能扮演重要角色,今年也有一些突破: 不需要淡水的制氫手法、 透過塑料製氫,讓總體的製作成本是負的、 透過熱能製氫;
- 電池的發展也很重要,好的電池可以減緩綠能的發電不穩定性,並提供有效的緊急用電。 固態電池是前幾年的神話,近來發現不少發展的困難, 除此之外有一些電池上的突破,例如 透過空氣發電的鋅電池、 用鐵礦當長效的電池、 利用空氣進行發電。
都市設計相關:
- 臨海城市可以利用海水沖馬桶和調節溫度;
- 可用於住宅和道路的水泥電池, 其利用水泥和黑炭;
- 以大象皮膚為發想設計大樓外牆;
- 藤類降溫建築,有效、便宜、泛用;
- 可以幫助建築隔熱、保溫的透明氣凝膠玻璃;
- 都市設計中開始思考如何讓都市降溫, 並且試著自然的引入風。
人文¶
這段落專注於列出認為重要的民生改變和事件。
- 對於政府的不環保,不只是年輕人提出控訴, 還有老人;
- 人們確實更環保了, 鼓勵多吃素食、使用大眾運輸、減少塑膠使用、不搭飛機的渡假、使用就近的有機農產;
- unity 要漲價了, 這也側面顯示出遊戲產業的衰退, 並且可以看到全世界遊戲收入七年來首次下滑, 也有不少網路上的相關討論;
- 判定了 3M 因為軍事耳塞賠償千億的和解官司;
- 人行道的改善越來越注重,例如, 荷蘭沒車計畫、 和台灣人行道的改善;
- 全面禁止活體動物實驗,
章魚有痛覺、研究時將受到保護,
另外台灣動保法將要修法,內容大致是:
- 限制動物當獎品
- 捕獸夾的禁止
- 動檢員的專業、福利和公權力
- 不當飼養的界定和課責
- 經濟動物的福利
- 台灣建築補碳法規;
- 航空城徵收居民勝訴,判定非法徵收, 但是金額不足導致徵收戶不滿;
- 中國房子需求的趨緩以及恆大的困境;
- 中國的自製飛機,嘗試和波音、聯合三分天下。
最後談一下開源社群的動盪。 RedHat 的閉源政策, 讓以前辛苦貢獻於此的開發者感到被背叛。
平台是這樣消亡的: 首先,他們對使用者有用; 然後他們利用免費客戶來為他們付費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; 最後,他們利用這些付費客,為自己提供更多利益。
然後,他們就死了。
不只如此 HashiCorp 也是如此, 把旗下產品的開源合約轉成較為閉源的合約,以此來避免有人透過散佈其軟體到雲端賺錢。 阮一峰透過 ElasticSearch 的成功, 提出開源軟體也可以同時推出企業版本, 以此來賺錢。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有人公開 Google 內部的文件, 闡述開源社群才是 AI 的解方, 這是因為開源軟體有一個強大的優勢:可以快速擴增使用者人數。 社群上用的人越多,大家越能習慣它的使用方式,也就越可以在相關領域上制定利於公司的發展策略。
言論¶
以下放一些覺得感動或有趣的文章,算是一個不知道該放哪裡的合集。
- 正當性危機會讓謊言和仇恨性言論昇華。
- 投票的匿名性容易激發仇外情節,應考量增加一些暴露因素,例如考試和招募。摘自自然雜誌的每日貼文。
- 頂尖人才比的不是智力,而是謙遜。
- 人才協作者比專業能力更難得。
- Z世代的適應必要。
- 直到有一天,你意識到了你會死,手頭的事情做不完,一切就都發生了改變。 從那一天開始,你花費的時間才是真正花出去的時間,馬丁·斯科塞斯。
- 諾貝爾症,當你獲得諾貝爾時,大家就會開始問你各種面向的問題,然後你就會開始覺得你什麼都懂。諾貝爾獎得主,Paul Nurse。
- 近年來論文數激增,但是科技業沒有創新。
- 壯世代計劃,鼓勵老年人出來活動的計畫,柯文哲。
- 善意是國家最大的屏障,柯文哲。
總結¶
總結來說,2023 年是個很熱的一年,看得出人們正努力地糾正過去的共業。 生物上我認為最熱的主題仍然是基因工程,至於數位的當紅議題毫無疑問的是 AGI 和透過其發展出的研究。 科技方面,印度再一次躍上國際,讓大家看到他們的科技力,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南極的國家。
另外談一下自己對這篇的看法,今年首次透過一年來收集的素材整合成一篇文章, 個人認為內容很雜亂,會需要再想一下怎麼做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整理一整年的新知。 Martin Kleppmann 的 2023 year in review, 我就覺得不錯,文中談談自己推廣的技術、工作際遇、家庭生活等等, 但是我個人又不太想把私生活公諸於世。
除此之外,也有一個倉儲整理了網上的 2023 回顧, 可以參考,但怎麼做更好呢?再想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