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碼和進程¶
應用程式無可避免地需要演進,在改變應用程式的同時,通常也會需要調整資料的結構。如何讓應用程式在使用資料時保持前後相容?
資料在做儲存或輸出的時候是需要編碼(encoding)的,除了可以幫助壓縮資料量、加速效能外, 好的編碼方式也能提供良好的前後相容。
HackMD 報告文本
編碼¶
當你把資料存進記憶體中,可以透過各種資料型別去對資料進行操作,例如陣列、物件等等。然而當把資料存進磁碟(filesystem)中或者透過網路傳送給其他服務時,就需要以編碼後的資料(例如 JSON 格式)來儲存或輸出。
程式碼內建¶
我們都會透過程式語言來和記憶體溝通,不同程式語言預設就有些編碼方式,Java:java.io.Serializable
、Ruby:Marshal
、Python:pickle
,然而
- 通常不同語言之間是無法互相接通的
- 可能會觸發物件的建置,有安全性疑慮
- 並非以「前後相容」為設計核心
- 效率通常很差
方便人類閱讀¶
JSON、XML、CSV,這些格式都很常見,不需要綱目就能解碼。然而
- 佔空間
- 無法儲存二進位文字,雖然可以使用 Base64 把二進位轉換成 Unicode 文字,卻需要額外的效能和體積
- Base64 每 6 個 bit 轉成一個 ASCII 字元(1 個 byte),所以體積會比直接做二進位轉換大 1.3 倍
- 沒有綱目,花時間理解和管理
- 大數字不好儲存,整數、小數的區分
然而這些仍是主要的編碼方式,也因為大家很習慣這些方式的編碼,導致更有效和更方便管理的編碼方式很難吸引到大家的目光。
二進位 JSON¶
有些格式是以 JSON 為基礎做演化的,其嘗試解決上述問題,但是效率仍無法贏過專門的二進位編碼,以 MessagePack 為範例:
原始 JSON 資料:
{
"userName": "Martin",
"favoriteNumber": 1337,
"interests": ["daydreaming", "hacking"]
}
我們可以得到 66 Bytes 的資料,確實比原本 88 Bytes 好,但是和待會我們可以看到減少到 32 Bytes 的方式仍有差異。
由於他是延伸 JSON,天生上仍然沒有綱目,所以每個物件仍然需要儲存鍵的資料(例如:
userName
)。
二進位編碼¶
二進位編碼並不是新東西,早在 1984 年就有協定 ASN.1 闡述如何進行二進位編碼,他和 Thrift、Protocol Buffer 一樣都使用 tag ID。且其應用(DER)如今仍被大量使用於 X.509。
但是他卻過於複雜且其文件也設計得很複雜,由此發展出以下幾個較新的方式。
- Apache Thrift - 初始於 Facebook
- Protocol Buffer - Google
- Apache Avro
上述方式可以降低磁碟的使用量、高效能編(解)碼、有效製作文件檔,但缺點就是需要解碼才能讓人類讀懂訊息。
在資料準備要送到資料儲倉(warehouse)時,也需要編碼,這時候可以把資料轉換成友善於行式資料庫(column-oriented database)的格式,例如 Parquet。
前後相容¶
在做編碼時都需要去考慮前後相容:
- 向後相容:舊的程式碼讀到的資料含有新的綱目定義的欄位時,仍然可以運行
- 向前相容:新的程式碼讀到的資料含有已經被刪除或不同格式的欄位時,仍然可以運行
由此可知,JSON 這類編碼方式新舊版本都可以做解碼,只要在程式邏輯上注意一下就可以保持前後相容。
程式碼產生器¶
在使用需要編譯的語言(Java、C++)時,可以利用綱目去產生相應物件的程式碼(code generation),幫助編譯時的型別判定。例如關於「人」的綱目,就可以根據綱目建立對應的物件,並且產生對應的 property,例如姓名(var person = new Person(object);print(person.name);
)。但是在根據資料動態調整綱目的狀況時,這樣的機制在設計時就很麻煩。
相對而言腳本型的語言(JavaScript、Python、Ruby、PHP),不需要產生程式碼來幫助編譯
Note
雖然 JSON 可以用額外工具設定綱目,但是他把編解碼和綱目管理當成兩件事:編碼時不需要考慮綱目一樣可以做 相反,二進位編碼是和綱目同生的,沒有綱目就無法編碼
二進位編碼的比較¶
以下就 Apache Thrift、Protocol Buffer 和 Apache Avro 來做二進位編碼的比較。
Apache Thrift¶
Apache Thrift 會使用綱目:
struct Person {
1: required string userName,
2: optional i64 favoriteNumber,
3: optional list<string> interests
}
並有兩種方式做編碼,BinaryProtocol 和 CompactProtocol,依序方式為:
- BinaryProtocol
- CompactProtocol
Protocol Buffer¶
Protocol Buffer 的綱目如下:
message Person {
required string user_name = 1;
optional int64 favorite_number = 2;
repeated string interests = 3;
}
註¶
required
和optional
在編碼時,不影響結果,僅會在做解碼時 runtime 輸出錯誤。- 每個 tag ID 不去更動來保持前後相容。當使用舊的綱目去讀取未知欄位時,省略之。
- 新增欄位時若設定
required
會讓舊程式碼輸出錯誤,需要給定預設值。 - 變更檔案格式可能導致資料不完全,例如
int8
轉到int16
- ProtocolBuffers 沒有
list
資料型態,讓他很好從repeated
轉到optional
,但巢狀結構就會需要額外功來達成。
Apache Avro¶
Apache Avro 的綱目:
record Person {
string userName;
union { null, long } favoriteNumber = null;
array<string> interests;
}
Avro 是作者有貢獻的開源編碼方式
這裡多了一個 union,除了明確標示哪些是 nullable 之外,就不需要 required/optional 了。
在解碼時,資料一的型別和名稱就是綱目上第一組資料所展示的型別。 由於在編碼後,沒有型別和 ID,所以必須有對應的綱目才能解碼。
細節¶
Apache Avro 並沒有使用 tag ID 來辨認每個資料的位置,而是透過綱目不同版本間的轉換:
因此讀取資料時,需要先確保撰寫資料所使用的綱目版本。
Apache Avro 也利用 union { null, int }
來當作資料的 required/optional,同時給予預設值來滿足向後(前)相容。
除此之外,Apache Avro 還允許更改資料的型別和名稱:
- 型別和上面提的對應機制很像,在程式實作需要設計型別的轉換。
- 設定
alias
來滿足名稱的轉換,但只能滿足向後相容(舊綱目看不懂新綱目調整名稱後的資料)
如何知道編碼時的綱目版本¶
根據應用程式而有差異:
- 若資料庫是在 Hadoop 架構之上,就可以在每份檔案前面添加綱目版本。
- 若資料庫的每筆資料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,就需要在每筆資料前設定版本,如 Espresso。
- 若是在網路上進行雙向溝通的應用程式,可以協商出彼此的版本,如 Avro RPC
把所有版本的綱目都存進 DB 可以幫助未來檢查和備份。
不需要使用 tag ID 有什麼好處¶
資料輸出成檔案時(Hadoop 架構下的資料庫常做的事),我可以很方便地從資料庫的綱目轉換成 Avro 的綱目,然後把檔案撰寫成二位元。同樣的,當資料庫的綱目更新時,我們再產生新的綱目,由於是對應欄位名稱,就不會有衝突了。例如,新增一個欄位叫 countryId 並同時移除欄位 countryName,再依此資料庫綱目產生 Avro 綱目時,可以順利的用舊(新)綱目讀新(舊)資料。
相反的,用 Protocol Buffers 或 Thrift 就需要謹慎使用 tag ID 來避免任何衝突。以上述例子為例,就會出現相同 tag ID 卻是不同欄位的狀況(例如,countryId 和 countryName 都是 tag 5)。
Protocol Buffers、Thrift 是為了 RPC 這類操作而設計的編碼格式
自描述¶
如果在資料中有放置編碼時的綱目,我們稱為其能夠自描述(self-describing)。若資料能夠自描述,你可以直接透過對應編碼方式的程式庫(例如 Avro library)打開這份檔案,不需要額外再提供綱目。同時,又保證資料不會過大。
這對於高維度的分析工具,如 Apache Pig,很有幫助。使用者直接透過 SQL 語法在 Hadoop 架構之上的資料庫進行分析,並且產出新的資料,過程中都不需要考慮綱目的問題,因為 Avro 會在資料的前面定義綱目。
複習差異¶
Schema-less 編碼(JSON)有其優點:
- 在解碼時不會受綱目影響,可輕易(資料庫面)允許向後(前)的相容。
- 可以透過文件方式補足綱目,且能詳細限制資料。如:數字只能在 0~1 之間。
然而二進位編碼也有其好處:
- 儲存更緊密,體積小。
- 因為綱目(Schema)是必須的,不會出現文件和實際運作有落差(忘記補文件)。
- 在 compile 過程就能檢查程式碼是否符合綱目。
- 透過一些機制仍能保持向前(後)的相容讓他和 Schema-less 的編碼一樣好用
編(解)碼的使用情境¶
我們已經理解編碼是可以透過其內部機制,去讓使用該編碼方式的人可以不需要考慮怎麼相容不同版本的綱目,接下來透過實際使用場景來感受一下其應用。
- 透過資料庫
- 兩個服務或使用者彼此溝通
- 異步訊息傳遞(Asynchronous message passing)
透過資料庫¶
應用程式把資料傳給資料庫,並預期未來要可以拿到指定的資料。
- 編碼:傳遞資料時;資料庫寫進磁碟時
- 解碼:接收傳到的資料時;資料庫讀磁碟的資料時
必須向後相容(新綱目讀舊資料),因為是傳給其他人(寫進磁碟)後,未來的自己使用新綱目做讀取。
除非你每次更動綱目都要把資料庫所有資料重新編碼一次,否則更動綱目理論上舊資料在編碼上仍是以舊的綱目為準。 MySQL 就是那個例外。
當其他服務傳送資料給資料庫時,其以為的綱目很可能是舊的,這時也需要向前相容,這時就要避免資料被舊程式碼覆蓋掉:
還有個狀況需要注意:當資料庫要把資料做備份或輸出給 資料倉儲 時,也會需要一次性把大資料重新編碼(做 ETL)。資料庫內部可能會有多個版本的綱目去做編碼的資料,而這些資料既然都要匯出去,那就重新編碼進最新版本。
兩個服務彼此溝通¶
可能是服務間(不管是不是相同公司)的溝通,也可能是使用者(例如瀏覽器、手機 APP)和服務間的溝通
- 請求者把請求資訊編碼
- 服務者解碼
- 服務者把回應編碼
- 請求者解碼
暴露接口(API)的 REST/GraphQL,還有依照規範,在程式碼中包裝起來的 RPC/SOAP。
比較:
- RPC/SOAP 被函式庫包裝後,就像呼叫函示一樣,可以直接呼叫。反之,REST/GraphQL 就需要參閱提供者的文件。
- RPC/SOAP 無法保證 client 使用最新版本的 Schema,所以較難維運。反之,RESTful API 可以利用:
- 前綴詞加上版本
- HTTP 標頭(Accept)寫明使用版本
- 請求時需攜帶 Token
- RPC/SOAP 通常會使用較有效率和適合前後相容的編碼方式
總結來說,RPC/SOAP 適合同公司不同服務間的呼叫,快速且前後相容。反之 REST/GraphQL 適合對外,不管是使用者(瀏覽器、APP)和服務間的溝通或者不同公司間的服務溝通。
Info
以下是不同編碼方式在 RPC 之上的一些實作:
非同步訊息傳遞¶
這塊較不熟悉,因此另外搜集資料。非同步訊息和同步訊息的差異在於
- 同步訊息預期收到請求,例如 REST API。這代表當沒收到請求時,需要做錯誤處理(Error handling)
- 非同步訊息則相反,送出訊息後,在確認對方收到前(根據設定可能不需要確認)可能又再送出一則訊息
非同步訊息傳遞書中主要介紹兩種方式:
- 消息代理(Message brokers)
- 事件串流式架構(Event streaming platforms)
- 企業服務匯流排(Enterprise service bus)
- 分散式演員模型(Distributed actor model)
此種方式,介於第一二種中間。 第一種透過資料庫,應用程式完全讓資料庫處理編碼; 第二種應用程式和使用者(可能是其他應用程式或瀏覽器等等),則是彼此協商出一起用的編碼方式。
相對來說,非同步訊息傳遞則是大家預設使用某種編碼,但是傳遞是透過第三方。
消息代理¶
透過一個代理人,幫我把訊息傳遞給其他有興趣的接收者。故而我只要確保資料送給代理人即可,其他接收者是否有收到是代理人要做的事情。
和代理人間的溝通其編碼方式和直接兩個服務溝通很像,因為代理人不會在乎你使用什麼編碼方式, 他只是進行訊息的傳遞而已。但有時接收者會把訊息消化並重新傳給代理人 (再讓其他有興趣的人接受其輸出),此時就有可能發生上述提到的覆蓋資料的問題。
這段到串流處理會更詳細的討論,這邊僅說明其會使用到編碼。
事件串流式架構¶
其和消息代理很類似,但是僅提供多對一(pub/sub)的服務並且較適合處理大量訊息。
事件架構對於資料傳遞和整個組織的資料整合來說非常好用,會在第十一章的時候詳細提。
企業服務匯流排¶
企業服務匯流排為較大型的消息代理者,處理多對多的溝通,會負責把傳遞中的訊息格式統一。 例如 XML 轉成 JSON。
但是慢慢式微,因為會越搞越複雜。
分散式演員模型¶
演員模型是一種程式設計的哲學,其主旨是獨立每個運行的邏輯和其狀態,並把這獨立的單位稱為演員(Actor)。
例如現在有個演員會負責輸出「Hello World」,我們傳遞一個訊息給這個演員, 告訴他我這裡有個變數 3,作出任何你應該要做的事情吧。 然後這個演員就會開始輸出「Hello World」三次。
演員模型的價值在於它預設各演員很可能發生錯誤,且彼此之間沒有共用任何資源。 所以其應用不只局限於程式碼之間的訊息傳遞,你一樣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傳遞, 就好像 API 一樣(類似 RPC 想做的事)。
以 Akka 為例
以 Java 的演員模型框架 Akka 為例:
public class HelloWorld extends AbstractBehavior<HelloWorld.Command> {
interface Command {}
public enum SayHello implements Command {
INSTANCE
}
public static class ChangeMessage implements Command {
public final String newMessage;
public ChangeMessage(String newMessage) {
this.newMessage = newMessage;
}
}
public static Behavior<Command> create() {
return Behavior.setup(context -> new HelloWorld(context));
}
private String message = "Hello World";
private HelloWorld(ActorContext<Command> context) {
super(context);
}
@Override
public Receive<Command> createReceive() {
return newReceiveBuilder()
.onMessageEquals(SayHello.INSTANCE, this::onSayHello)
.onMessage(ChangeMessage.class,this::onMessageChange)
.build();
}
private Behavior<Command> onSayHello() {
System.out.println(message);
return this;
}
private Behavior<Command> onMessageChange(ChangeMessage command) {
message = command.newMessage;
return this;
}
}
上述演員在收到 SayHello.INSTANCE
就會執行 onSayHello
,收到 ChangeMessage
這一類別的訊息時會執行 onMessageChange
。
準備好演員,就可以開始執行劇場工作囉:
ActorSystem<HelloWorld.Command> mySystem = ActorSystem.create(HelloWorld.create(), "MySystem");
// 告訴演員 `HelloWorld.SayHello.INSTANCE` 這則訊息
mySystem.tell(HelloWorld.SayHello.INSTANCE);
mySystem.tell(HelloWorld.SayHello.INSTANCE);
// 告訴演員 `HelloWorld.ChangeMessage` 這個型別的訊息
mySystem.tell(new HelloWorld.ChangeMessage("Hello Actor World!!"));
mySystem.tell(HelloWorld.SayHello.INSTANCE);
mySystem.tell(HelloWorld.SayHello.INSTANCE);
// 最後輸出:
// Hello World
// Hello World
// Hello Actor World!!
// Hello Actor World!!